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却越发匮乏了。在父母那代人的身上,有着太多我们如今看来很不能理解的精神,而恰恰就是这些被觉得“老土”的精神,支撑起了那个时代,支撑起了一个国家。其实,精神代表了一种态度,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来说“态度决定高度”。细究身边的成功人士,闪耀的背后,多多少少都存留着那些远去的精神影子。有空不妨和父母聊聊那些鼓舞他们那代人的精神,或许会让你迷茫的职场拨云见日。
我们仍然需要你——老黄牛!
■代表:孔繁森
老黄牛精神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说可以算是一种“低调”,它一心耕作,心无旁骛。尽管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可它却从来不“牛”,也从来不张扬、不表白、不自夸、更不浮夸,也不满足。它总是默默地耕耘着,奋斗着。老黄牛身上没有明星的标签,也没有新闻的炒作,更没有给自己树碑立传,有的却是人类普遍的认可和赞美!在父母辈的心里,老黄牛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
然而老黄牛的“低调”却没有被进一步评价为有“腔调”。因为现在的职场光是低调没用!低调并不是被忽略,低调也不是使着蛮劲一味地横冲直撞,低调更不是那种不聪明的低头顺从。现在的职场需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职场不是不需要老黄牛,只是我们需要更聪明的老黄牛;不是不需要老黄牛精神,而是要重新理解与诠释它,我们仍然需要你——老黄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根蜡烛
■代表:王双玲
不要小瞧了“螺丝钉”
■代表:雷锋
“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这是雷锋在日记中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贡献。“螺丝钉精神”,这个曾经是父母那个时代最时尚、最光鲜的字眼,这样的精神曾经是我们父辈整整一代人的理想,并为有这样的称号而无上光荣和自豪。
现在的职场人,要的是“表现”、要的是“独立”、要的是“声张”,谁还会甘心做颗不起眼的螺丝钉?但现实中“千里马”式的人物又有多少?为何不踏踏实实地先从“螺丝钉”做起?螺丝钉不可笑,螺丝钉不老土,缺少了平凡的螺丝钉,再先进的机器也无法运行。不要抱怨老板、不要抱怨同事、不要抱怨客户,试问自己,你做好了吗?不如先做公司里那颗最闪亮的螺丝钉吧,终有一天螺丝钉也能成大器。
《烛光里的微笑》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影片,它讲述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王双玲老师,虽然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却毅然接了一个乱班。她一次次对学生的关怀、慈爱,感动了孩子们的心,使问题少年从道德的“悬崖”走向思想的“平原”,使那些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而她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倒下。小学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琐碎,然而王老师却甘为红烛,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