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1年2月,春节过后,东西部开始打起了农民工的争夺战,在东部的上海,一些用工企业开着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回来。而西部的重庆,当地的官员更是在春节期间有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就是设法把那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标准表述】
[原因]
中西部与东部拉开农民工“争夺战”原因
首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中、西部获得了加快发展,其本身的建设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
其次,用工荒也与国家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力资源供应越来越少。劳动力的年龄歧视之下,农民工主力的年龄结构总是在18岁到35岁之间,它这个比重占了70%到80%的比重,一旦超过这个年龄段,很多人就不得不回家去,他在城市的劳动力竞争就会比较艰难。因此小年龄段的人口的短缺,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得不发生本质的变化。
最后,中西部地区承接过来的产业跟东部的产业链实际上在同一个层次上,东部地区自己本身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东北地区仍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低端产业所占的比重跟中西部地区转移过来的低端产业同时来抢夺这个低端教育人口的时候,就导致这个竞争更加激烈。
[积极意义]
一方面,农民工在今后的择业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招工企业在“用工荒”的倒逼下,也不得不做出一些以前无法想象的让步,这有利于民工群体在劳资博弈中赢得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出现的“用工荒”,使得农民工有了更便捷的择业选择,倘若沿海发达地区的招工待遇不特别吸引人,更多农民工将会选择留在家乡附近就业。长远来看,这就使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或转移,否则,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可以说,“用工荒”客观上“配合”了国家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宏观战略,利于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深度分析]
一个始终以廉价劳动力众多而著称的经济体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始终依靠廉价劳动力默默奉献而保持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所谓用工荒非但不值得忧虑,相反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首先,用工荒对于提高普通工人待遇,纠正劳动回报率与资本回报率严重失衡,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都非常有益。
用工荒说到底就是“廉价劳动力荒”。究其本质,不过是:工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民工不仅有权而且必须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给应有的福利,不给应有的权利,只想着廉价工人仍像从前那样大批从外地涌来,这样的情景如果在今天依旧延续,那才是改革的最大悲哀。
其次,用工荒是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映,有利于倒逼沿海经济更好更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人总是有依赖性的,如果只需依赖传统经济就能稳赚稳发,也就不会真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搞转型升级,上至政府部门下至企业内部皆是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方方面面都具备竞争优势的先发地区,现在反过来要和中西部这些后发地区争夺同一批、同一类的人才,足以说明产业转型政策并未得到很好贯彻。
再次,用工荒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
民工进城的原因,一是落后农村的“推力”,二是先进城市的“拉力”。沿海地区用工荒的出现,意味着农村落后面貌日益得到改善,在家乡工作的机会和所得日益增多,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工人待遇得到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得到改善,沿海经济更好更快转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最终都必然反映到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强,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有市场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因此并没有那么可怕,相反却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最后,“招工难”只是个表面现象,因为和“招工难”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就业难”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尽管部分地方出现招工难,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未来15年内劳动力的供求总形势是:就业压力比预计的要大得多,劳动力供给比预计的也要多得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所谓的“招工难”,只是针对农民工这个特定群体而言的,根本不包括大学生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等其他就业群体,对这部分就业者来说,是就业难的问题。
[措施]
第一,要加速企业升级换代的步伐。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的这样一些企业,不要使东部地区继续跟中西部地区来打这个争夺战。
第二,要加大保障力度。应该下大力气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以及社会保险的覆盖环境。
第三,人才要升级。东部地区应该加速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联合企业要提高劳动技能,要使得这个企业的升级换代与民工的这种人力资本的上升相互好好地衔接起来。院校则要进行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更密切的课程,政府和企业则应完善培训的阶梯,实现就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