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是种常态
有网友问:“中国有多少人在打工?”答:“所有人,工人为老板打工,老板为自己打工,公务员为政府打工,军人为国家打工...人要活下来就要打工。”所以,打工是种常态。
鲜有人出生就拥有创业的好条件,再牛逼的人也需要通过打工来磨练自己。有时候,在打工路上行走了一段距离,你才会找到人生的分叉口。这年头,谁没打过工呢?
周杰伦,曾经在餐厅当侍应生;
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曾经是学校清洁工;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曾经在宝洁销售甜品制造机;
陈天桥,曾经在小房间当幻灯放映员;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经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
约翰·安德森,曾经在电影院卖爆米花。
酷六网CEO李善友 ,曾经是搜狐网总编辑;
......
所以,对于打工,不必太过于抗拒,打工也是经历,也是一个圈子,但是不能让心永远沉溺在打工的氛围之中。
人可以打工,心却万万不能
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我傻呀。
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而已,我不欠谁的。
我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行了,多一点我都不干,做了也白做。
工作嘛,又不是为自己干,说得过去就行了,干吗那么认真。
这种“我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的想法很普遍,在许多人眼里,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不大,达到要求就行了。因此,工作的质量、标准都不高。
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呢?工作着的人都应该问问自己。如果不在年轻的时候弄清这个问题,不调整好自己的工作心态,那么我们很可能与成功无缘。
调整心态的方法:
1、认清工作的意义。
2、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
3、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感到快乐。
4、学会欣赏工作中的每个瞬间。
5、不能改变环境,就去适应环境和改变自己。
打工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刚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小周几乎怀疑自己脸上刻着“新人”两个字,因为不管是接待客户还是出去开行业会议,见到的每个人都会冲他笑笑,然后紧跟着一句:“刚毕业吧?”后来他渐渐意识到,问题可能出现在“职业范儿”上面。
跟客户打交道,资深设计师总是气场强大,三言两语就能摸清客户需求,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他呢,都沟通一个小时了,拿个小本子不停地记啊 记的,心里还是犯嘀咕。小周发现,即便是专业对口,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东西,到了职场还是不够用。老师讲了设计原理,但没告诉你如果客户的要求和课本不一致该如何取舍;老师把某个项目分解之后,你总能一丝不苟地按时完成分到自己头上的那部分,可从来没有主导过某个项目的全部进程。
所有这些,在第一份工作中,小周全都遇到了。在这段时间里,他和领导磨合,和同事磨合,和客户磨合,和自己磨合,和这份工作磨合,终于从新人变成了熟手。
而所谓的磨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积累经验。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多做事,无论它们在眼下看起来是不是有意义。
积累了几年经验之后,小周和朋友合伙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找份工作,找个经济源,找个机会实现梦想
一个朋友,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定制品牌。三年前,她辞职去国外学习时装设计,之后回国创业,直至今天。你能想象吗?在这之前,她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天天加班到深夜,无休止地跟账目和表格打交道。
在辞职信里她特别提到,感谢这份工作给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让自己可以不为衣食担忧,而且有机会去实现梦想。
现在你可能每天游走在办公室/工厂、出租屋、超市之间,拿着2~3K的薪水,每月除了房租,水电费所剩无几,生活拮据。买了一部手机或者漂亮衣服,就得省吃俭用一个月。你想摆脱当下的生活状态,现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过的;你会常常惆怅你活不出理想中的自己;你有创业的雄心与抱负却碍于无经济能力来实现。然后你还得继续打工,因为你得为自己的理想负责,给自己的梦想一个交代,你得打工,存够钱,买了你想要买的,去你想要去的地方,做你想要做的事。
最后,希望你们都能实现梦想!